3 b/ S7 X7 {6 H; A' M
县实验小学京剧特色 7 l/ m: e6 E5 M% F3 E6 q
( t4 F: Z, y1 V& v! j- [四明镇中心小学
7 f Y' G/ n% ]+ W: ]
' d& b$ L5 J7 D t( g% P" T% g 江苏力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3 |4 u2 ^6 g9 R3 u; X! P
* ]% |! [( C, k' b( g! z" y! |: Q( d
崭新的教学楼、平坦的塑胶操场、敞亮的多功能餐厅、各色各样的功能用房,孩子们的笑脸如花绽放。走进射阳县海河小学,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所农村学校。而像这样的校园,全县有数十所。
v/ I; L/ G/ {2 i9 r( ]. Z; r5 p3 S9 H- o* p. y! v% D" Z
2009年以来,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射阳县投入7.59亿元用于校舍标准化建设,全县已改造校舍34万平方米,整体兴建、异地新建学校12所。2015年,除兴建新城区小学、县第三初中外,预计投入7220万元改造校舍4.18万平方米。校安工程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几年来,共计为32所农村学校新建、加固综合楼或教学楼,为21所农村学校新建了宿舍楼,为15所农村学校兴建或改造了食堂餐厅。2012—2014三年间,全县66个教育项目中农村学校54个,占项目总数的81.8%。在如今的射阳乡村,最美的建筑就是校园。7 q8 s" t' V) U) C
7 |/ I$ L1 I- X. W7 e& u% e 教育技术装备达标建设让乡村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几年来,射阳投入1个多亿,建成教育城域网、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覆盖中小学各科的教育资源库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装备。目前,全县所有学校包括教学点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建有电子阅览室、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多媒体“班班有”、网络“班班通”,67%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现操场塑胶化。
, P6 ]# O7 x+ s$ E. D- M9 p4 L9 l4 S3 ?. G% R5 g H& D
“我们的孩子住在宿舍楼,吃在大餐厅,只要不下雨就可以到操场上运动、玩耍,农村学校跟城里学校相比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现在的农村孩子真幸运!”千秋小学的一位家长说。
, s* ]7 w* R+ f. c8 }" H
1 J- d! {) X5 k$ o, q# e# S 集团化办学:让城乡学校内涵水平得到均衡提升+ G' Q+ a/ j2 r7 F% {) D9 ~5 H
% O6 z, G# d- w% N& Z: V
射阳集团化办学起步较早。全县先后成立了以三所省级公办实验小学为龙头、镇中心小学和其他县直小学为成员的3个一级集团及以镇中心小学为龙头、村小为成员的20个二级集团。
" @. v/ U1 L# X$ C& W$ K, ^1 U# p$ O$ b5 h% }% o
集团办学实行“四联四统一”,即资源联合、科研联手、信息联网、品牌联树,事业发展统一规划、教育教学统一安排、教研教改统一运作、教育资源统一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辐射。“四联四统一”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曾在省市乃至全国产生过较大影响,全国有10多个地区前来射阳考察观摩。目前,射阳教育集团化运作模式已在小学、初中乃至学前教育全面推开。
- t& \8 ^" \6 c! ` Q
1 |/ _1 N( e5 }1 B4 |- A2 t 在集团化办学基础上,射阳又从学校建设、校长工作、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个方面,提出了《射阳县小学教育“四个八”目标要求》,这一管理模式被盐城市教育局转发推广。集团化办学的系列做法,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T6 W! @1 W' g2 `! A$ a7 L7 F) x2 j, g/ }
7 E( j$ K9 Q; W
素质化教育:为城乡孩子七彩梦增添翅膀
1 V8 [, n1 `: d |8 M! y; X/ ]% U+ H) P! O% i
每到下午三节课后的大课间活动时间,遍布射阳城乡的数十所校园就会响起欢声笑语,师生们随着优美或振奋的旋律在阳光下运动。0 D9 k( m( D U$ W! r: `
O1 s" M7 @: G/ R
为了更好地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射阳开展了“1+X”特色大课间活动建设。每所学校,甚至是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一套套各不相同的韵律操、校园舞、武术操、扭秧歌等,都由老师们自编自导。大课间活动时,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校长,大家一起动起来、舞起来,真可谓“阳光大课间,活力满校园”。红旗路小学一位经常做韵律操的老教师说:“每天和学生一起跳半小时,感觉整个人都有精神了。”
; R! P/ T0 K! J- I
) X0 z4 A# A9 N 按照“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的思路,射阳实施了“一校一品”工程,全县涌现出大批特色学校。黄沙港中小学的渔港文化、洋马中小学的药香文化、阜余小学的农耕文化、三元小学的“尚农”教育、淮海农场学校的军垦文化及足球运动、县实验小学的京剧进课堂、射阳县小学的武术等等,一个个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办学特色,可谓五彩纷呈。全县共编写富有地域色彩和校本特色的校本教材60多套,县实验小学被评为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9 }2 a( \2 Z; h2 l$ C, O9 ]" r, v
' N& k' t' {! ? 为了给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展示提供平台,射阳每年还举办轰轰烈烈的中小学生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六一”才艺展演、生活课本剧展演、小学生“争创八星、星光灿烂”评选、“1+X”大课间特色活动展评等活动。其中,“八星”的评比与命名已连续开展了4年,全县涌现了大批小小文学星、艺术星、健体星、文明星、学习星、自立星、创造星和进取星。. J: C; \! q% K5 H
" t: f' ^' w: j+ e2 H& X% o( W( |
人文化关怀:让弱势孩子享受到更多关爱+ w U/ V6 b+ {8 S% A) }7 y( d
' W7 ^3 |. m4 f9 B% x1 x 2015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射阳县新坍小学的李同学如愿得到了一本《三国演义》。这是射阳“微志愿”对接“微心愿”活动中的一个小例子。为了让广大贫困学生、孤残少年、留守儿童、单亲孩子获得更多关爱,2014年5月起,射阳组织了“心手相牵·雏鹤梦园”活动,近300个孩子圆了自己的“梦想微心愿”。9 ?: ~: Z" h3 D: H' W
6 f2 H7 Z: B1 ]: a8 {) p* t8 }
射阳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较多。为了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射阳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了教育局、妇联、团委、关工委、工会、学校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都建成了寄宿制学校,为29339名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新坍小学的一位家长说:“孩子住在学校,比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在家带都合适,学习上学校每天安排专门的老师辅导,生活上有生活老师照顾,我们在外打工很安心,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射阳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可以说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曾为教育部关工委提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座谈会现场,连续多年被省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 O: y) h+ j: t4 K' Q. A# p0 W- R0 ?) N, i4 Y; o
残疾儿童成长获得了更多呵护。2013年,射阳县政府投入1300万元高标准异地兴建了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16920平方米,建筑面积6290平方米,设有语言训练室、律动教室、康复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视功能训练室等近20个专用教室,是盐城市唯一融听障、智障、视障教育及康复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孩子在这里学习,真是一件幸福的事。”特校的家长们表示。& v0 F$ U% @/ t
) Y3 Y: o9 z. c 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学生“逆袭”回流
# w2 k" n2 }4 [1 l6 I( f' x6 \
8 l) e9 W6 k) ], A- O “前几年,学校上门动员附近的学生,有的家长还不一定送孩子来读书。而现在,出去读书的孩子一个个自己回来了。”临海农场学校的江其荣校长说。3 P! g, |" f$ y, g
5 n- N) I l9 y) L e T4 R 两年前,该校六年级学生李静鑫的父母毫不犹豫地托人找关系,将女儿安排到邻近一个县城的初级中学读书。2014年,听说施教区临海农场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都很不错,就为女儿请了一周假,让女儿在临海农场学校随班试读。一周后,李静鑫欣然转回临农学校就读。9 S2 ]% f( ~) O& ~6 a
7 a. B0 n& _2 H5 Q5 C$ R 该校五年级学生李成浩,四年级前一直在县城一所民办学校读书。2014年暑期,李成浩与父母一起观摩了临海农场学校的暑期夏令营活动。与同村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交流玩耍,李成浩很是开心。李成浩的爷爷认为,临农学校的不少孩子,动手能力比孙子强,而成绩也不比孙子差,所以,今年一开学,他们就把孩子转回了临农学校。5 L0 q# h' m$ M. S* P9 v
' `. {. C& r6 E( F( z 像这样的例子,不只是在临农学校,海通小学、兴桥小学、特庸初中、洋马初中以及三元、阜余等村小,都有从城镇学校转回的学生。近三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接纳从城市学校回流的学生200多名。
/ ]# {8 Y* q* x9 `0 C; S$ g( l/ {' s' w" q, x! N/ c
射阳县副县长季风表示:“教育均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百年大计的民心工程。射阳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育均衡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创新思路、优化格局、深化改革,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努力创办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教育。”(新华日报)
( Z! i/ G) }1 x' t* n
z/ T1 m t& F( B/ q% c8 j( e% _7 x& L" L8 _* `
1 O- p1 Z9 q5 L6 r7 t2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