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11|回复: 0

[社会万象] 母亲节沉重话题:年轻人在外打拼 如何照顾父母

[复制链接]

5352

主题

11

回帖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好评
87
金币
10893
激情
811
注册时间
2013-5-28

活跃会员突出贡献QQ一键登录绑定

发表于 2015-5-10 20: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 总以为走得多远,江湖就有多远。当你终于赢得自己的天地时,蓦然发现,心中最大的牵挂已被丢得太远。$ D! |5 y6 g2 X- U4 A
“母亲节,我与妈妈距离 公里……”这个母亲节,一个刷屏的句式,刷出的不仅是温情,更有浓浓的酸楚和无尽的反思。: A/ ~, `& [8 m' `9 q" y
一份刻骨亲情,奈何远隔千里。如果父母病了,老了,身为“游子”的你能否在身边照顾?养孩防老,这一千年的传统,还能否在你身上延续?种种拷问,已无比现实地摆放在“70后”“80后”面前。
* c6 g! i. E* I" O% o: _9 {. M一个女儿的哭泣:无法照顾患癌母亲成心头之痛
2 g4 W, D' N! g# T! ^0 w“母亲节,母亲成为心头之痛。老妈得了胃癌,我这个女儿在千里之外,怎么回去尽孝?一边是父母,一边是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怎么选择?”今年36岁的陈琪在朋友圈诉苦。
" H' c/ u/ I% z陈琪的老家在甘肃的一个县城,她是家里的独女,父母都已年过60岁。12年前她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并且在这里成了家,如今孩子也8岁了。陈琪说,以往她都是每年回甘肃一两趟看父母,前几年看到父母老得特别快,开始担心两老人的照顾问题,而今年母亲患癌使她不得不提前直面现实。' y2 b; B' B: r! x
“自妈妈2月被检查出胃癌后,我已经向公司请过两次假了,每次一周左右。两头跑非常累,而且请假太多,领导的脸色也已经不好看了。” 陈琪说,她也曾考虑过将母亲接到杭州来治疗,但由于医保的限制,一旦将老人接过,就意味着医药费得不到最大化报销,这对还在每月还房贷、收入并不高的他们是难以承受之重。
, ^" s0 D; C- [" s7 O“父母虽然说,他们能自己撑过去,但作为唯一的女儿,这时候不在他们身边,真的说不过去。可现实又不允许我回家尽孝,除非我辞职,一辞职自己的小家就垮了。”陈琪说,这些天她常失眠,在被窝里哭泣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 n% s/ t$ ?; [8 R  _对陈琪来说,这样的困难才刚刚开始,她不但要面对自己父母的生病和照顾问题,接下去远在湖北的公婆也可能会遇到困难情况,“如果4个老人生病或者老了需要照顾,我们小夫妻真不知道怎么应付。”- s+ J3 s0 \, @7 N. P
一生养孩终守“空巢”:我们的父母怎么办?
; S- A- F6 y4 W+ @. y; L毫无疑问,类似陈琪的故事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她的困惑和痛苦是当前多数为独生子女的“70后”、“80后”所共同感受的,怎么给父母尽孝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e' u" J" _6 s) f* ?) s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人,其中大约1/4是“空巢”老人。而到2034年,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将达到4亿。
4 Q/ B, n2 Z+ I% G8 c  J养儿防老曾是很多父母的心愿,也是一种社会传统。2013年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提出“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年轻人从农村和小城市涌向大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的愿望变得很难实现。0 r: p! _% B8 }! \
“20多岁那会,只想着找份好工作有个好收入,没有考虑过赡养和照顾父母的事情。现在除了给他们钱外,我却做不了什么,这种感觉很不好。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不会跑这么远。”一位家在湖南工作在上海的30岁白领陈静芳说。' f& U6 C* v% [' \) V+ ?2 k3 R4 \" A2 d
谁来照顾老人已成为一个摆在国人面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不时遭遇意外的消息也提醒着社会这个问题的严峻性。! _$ b9 f6 [2 l& U; d$ G- I( |. i& S
家在浙江绍兴、儿子在北京的70岁老人周正武说,由于一辈子习惯了小城市,他和老伴不愿意跟儿子到北京生活。“不求儿子怎么孝顺了,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拖累子女,少生病。以后真走不动了,就去养老院。”/ Y0 U# f1 b1 P4 i: T; G) C" T
一些子女也将希望寄托在养老院身上,但当下养老机构的紧缺又是一个社会之痛。据上海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631家,总床位数10.8万张,仅占户籍老年人口的2.8%。
. h1 m) c  s$ I, j$ K, s+ h; p“五一的时候我回家乡去找了一圈养老院,有的条件太差,中等条件的价位合适,但是床位至少要等个三五年,豪华型的虽有床位但一年费用要七八万元,住不起。”陈静芳说。! }/ s: }" l. X6 q; n0 G
群体性的痛苦:我们该如何应对?3 z/ I" ]7 a) ~+ e/ m0 ]4 @
“赚得了自己的人生,却失去了父母”,这样的痛苦越来越多地折磨着新城市人。如何尽孝,成为子女面临的难题,而如何让老人活得好一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课题。
) t/ T- i& o$ L* \' i有学者指出,这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所必须要面临的阵痛,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70后”和“80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国家也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应对。
3 \" S2 V  Q" m& w/ E2 v. U"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华表示,这个危机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子女要尽可能地考虑父母的需要,而政府在提高养老保障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子女能更好地孝顺父母,如通过法律规定父母生病子女可以带薪陪护,同时应鼓励社会组织更多地服务老人。  L4 T3 X# Q2 H1 ^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师麻美英说,要让子女与老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生活,无非两个途径。一是让子女到老人身边,这就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当大部分年轻人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时,就不需要往大城市跑,这也是国家在努力的方向;二是让老人到子女身边,这就需要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的全国一体化,如陈琪的例子中,如果医保能够全国互通,那么她把妈妈接到杭州看病也可以实现贴身照顾。
1 s2 f4 ?7 m4 M: N; q, ~7 U! }$ O0 \" f+ P' j9 H
9 Q* ]3 l$ s# m/ j3 d
“当然这两种方式的实现都需要较长时间,当前紧迫的是要想办法,两代人在异地的情况下,子女如何能够安心地让父母在家乡养老。”麻美英说。; m: ?- K6 l" Y
麻美英认为,社区功能的完善或许能够缓解这一困难。“社区是除家庭之外的最小社会单元,如果社区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能够打破冷漠,相互帮助,建立情感连接,那么居家养老也是可以实现的。如一个社区内,年轻人能够适当地照顾老人,而那些身体健朗的老人帮年轻人带带孩子,这样就相当于重构了家庭系统,实现了两代人 在一起 的愿望。”麻美英说。
* @- K; N; `# B; p. l/ e* t(原标题:当亲情远隔千里,谁来照顾你的年迈双亲——与母亲节有关的沉重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射阳网 ( 苏ICP备15007855号 )

GMT+8, 2025-5-5 13:02 , Processed in 0.0815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